受助者→助人者 大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这样传递爱
2022-06-29 09:59 来源: 央视新闻客户端
举报

到了2022年毕业季。作为离校前的最后一份作业,毕业论文凝结了毕业生临门一脚的最后努力。这两年毕业论文致谢开始走红网络。好不容易写完论文,毕业生们把自己、家人、朋友甚至宠物等,列入致谢名单。各种花式致谢的背后,其实是一个个青年的成长故事,不同的选择,同样的奋斗,美丽的青春正好。

新一期零点故事,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位“走出了大山,又回到大山”的彝族小伙子,他的名字叫苏正民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 苏正民: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,恍惚间,才惊觉自己在中南大已求学生活四年了。永远难以忘怀那一个清晨,独自一个人拾起行囊,踏上了远方的列车;难以忘怀母亲抹着眼泪的谆谆教诲,“好好学习,活出个人样来,永远不要忘记党和社会、好心人士对我们一家人的帮助”;难以忘怀,老师冬日里送的那套棉被;难以忘怀同学们的一声声鼓励。感谢你们,让我黯淡的人生充满了光和希望。何其有幸,从大凉山到北京、武汉,阿苏唯有继续努力学习,带着知识回到大山,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。

大凉山小伙6000字论文致谢走红 感谢65位好心人

“山里的道路,看着很近,常常却要绕很远的路,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是家常便饭……”今年毕业季,一篇6000多字的本科毕业论文致谢火了。四川大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,点名感谢了65位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。一度辍学的坎坷求学路,因为一路上无数人的帮助而充满光亮和希望。小时候,他的梦想是靠读书“逃离”大山,大学毕业后,他的选择是回到大山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 苏正民:我来自四川大凉山,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,从一个放羊娃成为一名大学生,得益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培养教育,从一名自卑懵懂的少年,成长为了一名自信坚定的青年,也让我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凉山支教,践行学校“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”的要求。

苏正民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毕业生。今年22岁的他,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一个小山村。在毕业前,他获得学校的一项“志愿类服务奖”,由妹妹颁奖,他把奖杯献给了妈妈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 苏正民:小的时候,每当害怕、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,妈妈总是会教育我和妹妹还有姐姐,不要怕,阿杰鲁。我感谢我的母亲给予了我生命,在最艰苦的岁月,从来没有放弃过我和妹妹。

靠读书走出大山,苏正民用了多年。在小学三年级以前,他还只能说彝族方言,完全听不懂普通话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 苏正民:爸爸是一个读过三年书的人,后来被迫辍学,所以他对读书改变命运、知识改变命运有一种执念,他每次看到什么书都会捡回来给我们三个看。找亲戚要来了一本很破旧的字典,他教我使用字典,字典都翻成很烂的样子,然后一点点去学,一点点去查,想读里面的故事。

在论文致谢中,苏正民写道,除了父亲的坚持,“支教老师们用点点荧光”,照亮了他的小学求学路。突破第一道语言关,他考进了凉山州一所不错的初中。可没等苏正民念完初二,他的父亲就积劳成疾、不幸离世。苏正民和姐姐被迫辍学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 苏正民:持续了一个多月,村里面的支书和学校的老师一直联系我,让我回去读书,为我们家庭申请到了低保和国家助学金,还为我找到了社会上的资助,我们都叫她张妈妈。

重返校园后,班主任老师说的“希望你有一天也能学会手心向下,去帮助他人”,这句话深深影响着苏正民。他拼命学习,顺利读完高中,并通过国家在少数民族连片贫困地区的预科招生计划,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,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,并到北京读了一年预科。

走出大山的梦想实现了,苏正民开始想尽办法去帮助他人。最简单的就是献血,一年三次,迄今为止,他已经献血32次。2019年,读大二的他,还发起一项帮助凉山儿童的“阿依助学计划”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 苏正民:阿依在我们彝语中就是孩子、儿童的意思,我觉得阿依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,自己也是曾经受到过帮助的大阿依,一群大阿依再帮助一群小阿依,我觉得挺有意义的。

在苏正民尽心竭力地帮助大凉山儿童的时候,学校的老师也在时刻地关注着他。曾在学校学生工作部工作的赵晓老师,有一年到北京出差,得知武汉降温,就给苏正民网购了一条被子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 赵晓:担心他不要,我就写了我自己的办公室的电话和我的地址,当时跟他发信息说我自己有一个快递,请他帮我去拿一下,等他拿到以后我跟他说,这个快递是买给你的被子,就让他签收一下。

苏正民拿到被子之后,抱着被子拍了照片发给赵晓老师,赵老师也是他在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表达感谢的老师之一。

收获善意与鼓励 也在帮助他人中收获快乐

大学四年,一路走来,要感谢的人太多。父母的期待、老师的鼓励、同学的善意、好心人的帮助,苏正民都记在心里。那个曾经自卑、沉默的苏正民,也在大学期间迎来重大转变。

大二时,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奖的一次演讲比赛,让苏正民开始变得自信开朗,他也敢于向更多人去介绍他的阿依助学计划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王浩恩:他就跟我开玩笑说,咱们一天省一块钱,一个月不就30元,一年省下来300多,可以帮助很多人。

随着公益项目的开展,苏正民越来越忙,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公益和志愿服务里。学校了解后,及时伸出了援手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督察办公室副主任 刘筱彤:他心里都是他人,让我们觉得一方面敬佩,另外一方面确实很心疼。我们法学院有自己的青年志愿服务协会,所以我跟他(苏正民)谈,希望在这个团队的基础上给他组织一群人,相当于是把他一个人变成一个团队。

就这样,苏正民志愿服务队成立了。参与助学计划的同学、老师和社会爱心人士,也越来越多。到现在,已经有两百多人参与,资助了66名凉山困境学生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 苏正民:从小学一直到大学,最小八九岁,小学二年级。最大的24岁,现在大三大四。

“阿依助学计划”受助学生大二学生 花雨丝:正是阿依计划,也就是苏哥哥他所带领的团队,来到我和我母亲的出租屋,带来了2000元的助学金,并在大学生活方面给予了很多经验的帮助,我也一直心存感激,希望能够将这份爱心传承下去。

苏正民说,在国家的帮扶下,凉山经济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少,“凉山阿依助学计划”很快将不再被需要,他已经开始转向做一些专门做精神帮扶的项目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 苏正民:包括夏令营冬令营,还有乡村公益书屋,以及励志公益讲座这三部分,目前还在探索。培养他们一个自信,因为山里面走出来很多孩子都很自卑敏感,不敢与外界打交道,我刚上大学也是这样一个人,吃了很多苦才克服,我希望他们能够早点自信开朗一点。

今年7月,苏正民的夏令营将在凉山两个县开营。坚信“不阅读的人走不远”,苏正民的“阿依书屋”,也在他妈妈打工的地方落地,由妈妈当志愿者,每天开门,并引进当地大学生,上门辅导功课、开设素质拓展课程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 苏正民:看到他们在我的努力下,获得了帮助,获得了成长,我觉得我很快乐,实现了自己的价值,我觉得我是个有用的人。

毕业前,苏正民终于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党员。这是他从高中起就在心里种下的一颗种子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 苏正民:2014年我顺利上了高中,在此期间国家对大凉山实行精准扶贫,脱贫攻坚。没过两年所有房子全部建起来了,集中安置,再也不怕下雨了,在家门口就能坐上乡村客运班线,整个大凉山的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在以前想着通过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。当我看到这些扶贫干部,当我看到这些家乡的变化,我有一种震撼,很想加入他们,成为他们其中一员,跟着这个时代一起能够改变更多人的命运,我感觉这才是一个更伟大的事情。

今年8月,苏正民将跟随学校研究生支教团,回到家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,再回来读研。他坦言,研究生毕业后,还是要回家乡,帮助更多的青年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 苏正民:青春由磨砺而出彩,人生因奋斗而升华,同学们,让我们不惧风雨、勇挑重担,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。

(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 袁瑞芳 冯成 胡哲源 肖宇杰)
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我司立场
发表
相  关  推  荐
换一换
推荐阅读